每日彩票论坛 - 百度百科
每日彩票客户端2024-02-26

每日彩票论坛

中国朋友助柬学生告别“流水席”式课堂******

  中新社柬埔寨干拉省1月12日电 题 :中国朋友助柬学生告别“流水席”式课堂

  作者 欧阳开宇 余湘珺

  干净 的课桌 ,粉刷过的新墙 ,透过窗户的充足光线……柬埔寨干拉省安龙达塞中学学生波兰梅走进新校舍,“连心情也变明亮了” 。

  1月上旬 ,中国云南省援柬埔寨干拉省安龙达塞中学教学设施项目启用 ,当地师生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 的新校室 。新课堂第一天,波兰梅与同学们身穿白色衬衫 、黑色半裙这一柬埔寨学生的经典校服套装 ,早早就来到学校开启“新鲜 的上学体验” 。

  安龙达塞中学2014年成立 ,由于没有校舍 ,只能借用当地小学 的教室。小学一共15个教室 。小学用10个 ,中学借用5个 ,学生们像“吃流水席”一样上课——七年级的学生上午用完教室,八年级的学生下午再来用。

  “这一天我们盼了9年 !”安龙达塞中学校长邓索卡向中新社记者说道 ,此前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教室 ,安排教学很不方便 。

  邓索卡说,新学校启用前,当地很多学生上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,一部分学生只能去10公里以外的中学上课 。早上7时上课,不到5时就得起床,骑1个多小时自行车到学校。一些家长甚至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让孩子辍学 。

  即便有机会就读 ,学生的体验也不太好。邓索卡回忆说,30多年前,他就是在这里上的小学 ,只不过那时还 是木质房屋,用树枝围起来的篱笆做了个简易围墙。1997年 ,小学重新翻修 ,有了现在 的砖瓦房 ,但也年久失修,桌椅板凳老化严重,黑板、教具、卫生间等设施都较为简陋 。

  体育课的活动场地更为局促。邓索卡说,体育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,通常让学生们到教室外 的空地上做体操 。但由于学生多 、空地少 ,院子里还停满了摩托车、自行车 ,只能腾出一小块地方 。遇上雨天,低洼 的地方被淹 ,“很多学生都带着一身泥回家”。

  “现在好了,我们不但有了自己 的教学楼,而且一切都是新 的——新的课桌 、黑板 、灯光 ,学生们还收到捐赠 的新书包,现在上课都更有劲儿了 。”邓索卡说 ,感谢中国朋友们解决这里乡村学校教学资源老化,教育环境差 的问题 ,为安龙达塞村及附近村镇的村民提供了更好 的教学环境 。

  该教学设施由中国云南省人民政府出资 ,云南省商务厅管理,委托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。教学楼面积约400平方米 ,包含6间能容纳50名学生 的教室及桌椅、白板等配套设施,学校还修建了围墙及内部道路供学生们活动。

  新学校启用当天 ,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专程到现场参加仪式 ,向学生们发放学习用品 ,并与师生们交流。布拉索昆告诉学生,要记得 是中国朋友帮助他们建设了新课堂 ,要多做促进柬中交流 的事,珍惜这份特殊的友谊 。

  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同柬埔寨的教育合作,除帮助柬埔寨改善基础教育环境外,每年还提供大量奖学金名额。”中国驻柬埔寨使馆公使衔参赞常健也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 ,将来去中国留学,做中柬友好的维护者。

  新操场上,同学们纷纷领取新书包,互相分享着喜悦。“学校离家近 ,比以前要节约40分钟 ,中午能回去吃午饭 、小睡一会儿,下午上课不再 是‘瞌睡虫’了 。”波兰梅与小伙伴手拉手走在新校园中 ,笑靥如花 。(完)

中新社70年 | 从47个开始 ,走向新闻方阵最前排******

  2022年 是中国新闻社成立70周年。1952年 ,新中国刚诞生3年 ,百废待兴 ,共和国缔造者们在此时创建了中国新闻社。

  70年无一日中断发稿

  筹备成立中国新闻社 ,从提出动议到正式成立 ,历时将近一年。

  1951年10月30日 ,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承志最初提出动议 ;

  1952年5月,中央有关部门开会研究这一议题并做出决定;

  9月14日,员工队伍初步组建完成;

  10月1日,开始对外播发新闻 ,至今70年无一日中断发稿 。

  创建中国新闻社 是为了开展海外华侨服务,具体地说 , 是为了向华侨报刊提供新闻服务。当时海外华侨约1200万,散居在五大洲,其中绝大多数旅居东南亚的印尼 、马来西亚 、新加坡 、菲律宾 、泰国 、缅甸等国家和地区,其次是北美和欧洲。

  从1815年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》在马六甲诞生开始 ,华文报刊生生灭灭。到20世纪末 ,大约出现过数千种规模不等的华文报刊。

  1949年出版的海外华文报纸有97家,其中印度尼西亚28家 ,缅甸6家,印度2家 ,泰国7家,越南10家 ,菲律宾4家 ,美国12家(日报9家 、周报3家) ,加拿大4家 ,夏威夷2家,古巴3家 ,英国2家 ,非洲2家 。

  由于旧中国的贫穷落后 ,广大侨民寄人篱下 ,自叹 是“海外孤儿” 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,“海外孤儿有了娘”。

  从47个开始

  廖承志最初提出设立中国新闻社 的动议 ,并负责中国新闻社的具体筹备工作。作为革命家的廖承志 ,多才多艺 , 是党内优秀 的宣传家 ,有丰富 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, 是延安时期新华社创始人之一,十分熟悉通讯社 的组织架构和运作 。

  1952年9月14日 , 是中国新闻社历史上值得纪念 的一天 ,也可以认为是中国新闻社诞生 的纪念日。这一天,44岁的廖承志风华正茂 ,他来到北新桥三条一号“海棠院”,出席建立中国新闻社的筹备会议并发表讲话。

▲华侨大学秋中湖畔 的廖承志塑像 中新社记者 傅丹丹 摄▲华侨大学秋中湖畔 的廖承志塑像 中新社记者 傅丹丹 摄

  这次会议被认为 是中国新闻社 的成立大会 ,参加会议 的共有47人,因此廖承志这篇讲话被命名为《从47个开始》 。他说 :“现在,你们有47个人,这在开头已经不算太少了 。新华社起家的时候,才5个人嘛!”

  怎样办好中国新闻社?廖承志在讲话中发出“打破关门主义 ,反对教条主义”的号召。他特别强调,报道要“群众化一些” ,调子要低一些。

  最初播发口语记录新闻

  中国新闻社是通讯社,服务对象 是海外报纸。当时 的发稿手段 是通过电台广播记录新闻方式向用户提供新闻稿,报纸编辑记录下来选用。1952年9月22日 ,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帮助下,中国新闻社使用“中国新闻广播电台”呼号 ,以普通话记录新闻形式向国外试播记录新闻稿。

  1952年9月30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中国新闻社理事会成员33人名单和电台播音时间、频率的消息。

  当年10月1日,“中国新闻广播电台”正式播音。这天播发的新闻共有10多篇,约10000字 。中国新闻社成立后的第一篇广播新闻稿是 :《首都纪念国庆节举行隆重阅兵式》。

  当时每天发稿一半用记录新闻播出,一半用文字印发 。开始,记录新闻和文字稿单独印制发行,后来合印为《中国新闻》新闻稿发行。记录新闻是时效性强 的报道,文字稿属于通讯和特约稿件 。

  “中国新闻广播电台”播发口语记录新闻,向香港 、雅加达、吉隆坡 、加尔各答、仰光、西贡 、檀香山和墨尔本八个定点地区广播。三天后,即10月4日起 ,印度尼西亚、缅甸 、泰国和香港华文报刊陆续刊登中国新闻社播发的新闻 。

  调集众多海外华侨报人

  1952年12月,中国新闻社正式组成领导班子,确定中新社组织领导人和组织机构 :理事会和社务合一制,社长为理事会召集人。首任社长 是金仲华 。

  中国新闻社成立不久,相继调来参加过抗日战争 、解放战争 的老同志、老新闻工作者 ;调来一批海外华侨报人,有的做过海外华文报刊 的主笔 、总主笔 ,有的做过海外华文报刊 的社论撰稿人 。一家传媒机构调集如此众多的海外华侨报人 ,这在新中国传媒发展史上 是相当独特 的历史现象。

  他们熟悉海外华侨的心态,具有丰富的华文报刊工作经验 ,坚持贯彻“爱国主义”报道方针 ,在实践中形成中新社独特的报道风格 ,为“中新风格” 的形成做出了历史贡献 ,值得一代又一代中新社人珍惜与传扬。

▲2019年10月12日上午9时 ,中国新闻社主办 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。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▲2019年10月12日上午9时 ,中国新闻社主办 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 。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

  70年来,中国新闻社和伟大 的祖国一起进步成长,期间经过几次再创业,已经成为在海外华人社会 、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新闻文化机构。

  70年来,中新社人始终不忘中央建立中新社的初衷 ,不忘廖承志对中新社的定位要求,创造出在新闻界独树一帜的“中新风格”,走向了新闻方阵 的最前排,并伴随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,在漫长岁月 的不同时期,中国新闻社一直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。

▲中新社人大组记者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进行报道 中新社记者 魏晞 摄▲中新社人大组记者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进行报道 中新社记者 魏晞 摄

  作者 :郭招金(中新社原社长)

中国网客户端

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

每日彩票地图